新闻动态

1061、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【宋】苏轼 拼音版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望江南·超然台作

【宋】苏轼

春chūn平未wèi通老lǎo仄,风fēnɡ通细xì仄柳liǔ仄斜xié平斜xié平韵。

『试shì通上shànɡ仄超chāo通然rán平台tái平上shànɡ仄看kàn仄,

半bàn通壕háo平春chūn通水shuǐ仄一yì仄城chénɡ平花huā平韵』。

烟yān通雨yǔ仄暗àn仄千qiān平家jiā平韵。

寒hán平食shí通后hòu仄,酒jiǔ通醒xǐnɡ仄却què仄咨zī平嗟jiē平韵。

『休xiū通对duì仄故ɡù通人rén平思sī平故ɡù仄国ɡuó仄,

且qiě通将jiānɡ平新xīn通火huǒ仄试shì仄新xīn平茶chá平韵』。

诗shī通酒jiǔ仄趁chèn仄年nián平华huá平韵。

韵脚:【上阙】斜『六麻平声』、花『六麻平声』、家『六麻平声』,平韵;

【下阙】嗟『六麻平声』、茶『六麻平声』、华『六麻平声』,平韵。

【格律说明】平:填平声字(阴平(第一声)、阳平(第二声));仄:填仄声字(上、去或入声:上声(第三声)、去声(第四声));通:可平可仄。标红色为古今声调不同。『』:例作对偶;〖〗:例作叠韵。

图片

图片

赏析

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,总有一些时刻,被文化的星光照亮,成为永恒的记忆。公元 1074 年,那个秋意渐浓的时节,苏轼,这位在中国文化天空中如巨星般闪耀的人物,从杭州启程,踏上了前往密州(今山东诸城)的路途,开始了他生命旅程中的又一段独特历程。彼时的大宋王朝,正处于熙宁变法的浪潮之中,社会的变革如汹涌潮水,冲击着每一个角落,而苏轼,也在这历史的洪流里,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自己的人生航向。

时光悠悠流转,次年八月,密州城北那座陈旧的高台,迎来了它命运中的转机。苏轼命人精心修葺此台,并由其弟苏辙挥毫题名 “超然”。这 “超然” 二字,源自《老子》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,仿若一道灵光,为这座高台注入了深邃的哲学灵魂,也似乎预示着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的一种追寻与寄托。

当公元 1076 年的暮春,像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时,苏轼登上了这座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超然台。他极目远眺,那春色与烟雨交织的景象,如同一只无形的手,轻轻触动了他心底深处最柔软的思乡之弦,于是,一首千古词作,在这一瞬间,有了灵魂与生命。

此词为双调,相较于单调的《望江南》,它犹如一段更为丰富深邃的心灵乐章,多了一叠的容量,也便多了几分情感的层次与变化。上片的景象描写,恰似一部精彩电影的开篇镜头,徐徐拉开了一幅暮春郊外的绚丽画卷,而这画卷,又分为三个层次,层层递进,引人入胜。

“春未老,风细柳斜斜。” 词的开篇,宛如一阵轻柔的春风拂面而来,带着淡淡的清新与悠然。苏轼登上超然台,举目远望,那春天的脚步,似乎还在这片土地上徘徊,并未匆匆离去。春风轻拂,如丝如缕,那细长的柳丝,在风中摇曳生姿,恰似一位位婀娜多姿的舞者,以最柔美的姿态,点明了此时暮春的季节特征。这 “春未老” 三个字,不仅仅是对自然时令的一种描绘,更像是苏轼对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渴望的一种映照。春天,象征着生机与希望,而此时的他,或许在心底期盼着自己的人生,也能如这未老的春天一般,依然有着无限的可能。然而,岁月的痕迹,仕途的坎坷,又似乎在这未老的春天背后,隐隐透出一丝 “人空老” 的无奈与怅惘。

“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” 随着视角的转换,苏轼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中。他登上高台,俯瞰四周,那一湾护城河水,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,轻柔地绕了半座城。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,泛起层层涟漪,波光粼粼,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而城内,则是一片繁花似锦的世界,春花灿烂,如繁星点点,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。这两句词,采用直说的方式,简洁而有力地将眼前的美景铺陈开来。其中,“半壕春水一城花” 一句,更是巧妙地在句中设对,以春水的灵动与春花的娇艳,形成了一种鲜明而和谐的对比,仿佛是自然这位伟大的画家,用最细腻的笔触,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。这画面,不仅是对密州城外在美的一种呈现,更是苏轼内心世界中对美好事物向往与追求的一种外化。在这动荡变革的时代,在他仕途多舛的人生旅途中,这样的美景,或许是他心灵的一片短暂栖息地,让他能在片刻间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。

“烟雨暗千家。” 这一句,如同一笔淡淡的水墨,轻轻晕染在刚才那幅绚丽的画卷之上。迷迷蒙蒙的细雨,如一层薄纱,缓缓飘散在城中,笼罩着千家万户。从高处望去,那原本清晰可见的城市轮廓,在烟雨的笼罩下,变得朦胧而神秘。这一景象,不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空灵,更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蕴含其中。这烟雨,仿佛是苏轼心中那无法言说的愁绪,淡淡地弥漫开来。它可能是对远方故乡的思念,在这暮春的细雨中,愈发浓烈;也可能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,在这朦胧的雨幕背后,隐藏着他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。

上片的这三个层次,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。从最初的特写镜头 —— 风细柳斜斜,聚焦于春天最细微的景致,到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大场面铺叙,展现出整个城市的春日盛景,再到最后居高临下的全景式描绘 —— 烟雨暗千家,将满城的风光尽收眼底,同时也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怅惘融入其中。这是上片,一幅春日密州的写景长卷,而在这画卷的背后,却隐隐流淌着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暗流。

下片,笔锋一转,从写景转入抒情,而这情,又与上片之景,如藤蔓与树干般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。

“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”,这两句词,进一步点明了时间的节点。寒食,这个在清明前二日的特殊节日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。相传,它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,在这一天,人们禁火三天,以示对先贤的缅怀与敬重。寒食过后,重新点火,称为 “新火”。苏轼在此处点明 “寒食后”,其背后有着多重的情感暗示。一方面,寒食过后,可以燃起 “新火”,这本该是一个充满新生与希望的时刻,象征着旧的结束与新的开始。然而,对于苏轼来说,他的人生,却似乎并未因这新火的点燃而迎来新的转机。另一方面,寒食过后,便是清明节,这是一个传统的返乡扫墓、祭祀祖先的节日。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,故乡,始终是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,是灵魂的归宿。而此时的苏轼,却身处密州,远离故乡,欲归而归不得。这种无奈与矛盾,在他酒醒之后,化作了一声声深深的咨嗟。这咨嗟之中,蕴含着他对故国、故人那如丝如缕、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。故乡的山水、故乡的亲友、故乡的一草一木,都在这一刻,如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,让他沉浸在无尽的乡愁之中。

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”,在这浓烈的思乡情绪中,苏轼试图寻找一种解脱,一种自我心理的调适。他深知,过度的思念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与无奈之中,于是,他劝慰自己,不要总是对着故人思念故国,不如暂且放下心中的愁绪,用这新火来烹煮新茶。煮茶,在中国文化中,本就是一种极具仪式感与文化内涵的活动。它象征着一种宁静、一种超脱,在袅袅茶香中,人们可以忘却尘世的纷扰,寻得内心的片刻安宁。苏轼借煮茶这一行为,既是对自己思乡之苦的一种排遣,又隐含着他难以真正解脱的苦闷。那新茶的清香,或许能在短暂的瞬间,掩盖住心中的乡愁,但那乡愁的根源,却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底,如一颗无法拔除的刺,时不时地刺痛他的心灵。

“诗酒趁年华”,这一句,是苏轼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调适之后,所发出的一种感慨与宣言。他深知,人生短暂,如白驹过隙,在这有限的时光里,不应被尘世的烦恼与痛苦所束缚,而应超然物外,忘却尘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、悲欢离合。他要抓紧这大好的时光,借诗酒以自娱,在诗的世界里,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;在酒的微醺中,释放自己的压力与困惑。这里的 “年华”,与开头的 “春未老” 相呼应,形成了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回环。春天未老,而人的年华,却在这尘世的奔波与操劳中,悄然流逝。苏轼在这暮春的超然台上,在这诗酒与茶香的交织中,试图寻找一种平衡,一种既能在现实世界中生存,又能在精神世界里超脱的平衡。而这一境界,便是他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。

然而,苏轼真的能完全超然吗?从 “春未老” 说起,这三个字,既是对自然时令的描绘,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人生状态的一种自嘲。春风、春柳、春水、春花尚未老去,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,而他自己,却已在仕途的坎坷中历经风雨,老大无成。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,这种内心的不自在,这种似是而非的超然境界,才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。他在努力地追求超然,试图以一种豁达超脱的襟怀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,但在内心深处,他依然无法摆脱尘世的羁绊,无法真正做到心如止水。

这首词,上片写景,下片抒情,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。上片之景,虽有春日的明媚与生机,但在那 “烟雨暗千家” 的描绘中,却又有着 “以乐景衬哀情” 的成分。那满城的春光,愈发衬出他有家难回、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。而整首词所表达的思乡之情,又以茶这一元素为独特的慰藉方式,尤为突出。在那一杯杯新茶的热气腾腾中,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孤独的身影,他在密州的土地上,思念着远方的故乡,在超然与尘世之间,徘徊挣扎,留下了一段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心灵轨迹,让后人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,也不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,对心灵的归宿与超脱,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与感悟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、喧嚣浮躁的时代,苏轼的这种心境与词境,犹如一泓清泉,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停下脚步,审视自己的内心,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超然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都市丽人(02298)授出3000万份购股权

下一篇:没有了